1月4日,新年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深沪股市大跌,市场再现千股跌停的场面。由此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市场普遍认为,1月8日禁售期的结束,以及新推行的熔断制度,是这场大跌的“黑手”。
1月5日9点,在开盘前证监会紧急喊话,内容如下: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答记者问
问:市场有传言,1月8日,大股东减持股份政策到期后,会有1万多亿股份集中减持,请问证监会有何评论?
答: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虽然大股东股份的流通市值不小,但并不是都有现实减持需求。从近年来实际情况看,大股东减持60%是通过大宗交易、协议转让进行的,有效缓解了对市场的压力,大股东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金额占总流通市值的比例只有0.7%左右。目前证监会正在研究完善规范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规定,对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建立减持预披露制度,并在一定时间内对减持股份的比例进行限制,引导其通过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途径减持,既可实现应对股市异常波动临时性措施的有序退出,又可防止大股东集中减持对市场造成冲击。这个规定将于近日公布。
问:有观点认为,指数熔断机制引起了昨日市场的大跌。对此证监会如何评论?
答:熔断机制对稳定股市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是为市场提供“冷静期”,避免或减少大幅波动情况下的匆忙决策,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抑制程序化交易的助涨助跌效应;为应对技术或操作风险提供应急处置时间。从1月4日市场情况看,熔断机制发挥了一定的冷静期作用,对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具有积极意义。引入指数熔断机制是一项全新的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经验,市场对新的规则有一个逐步调整适应的过程。
从境外经验看,熔断机制的完善不是一步到位的,也没有统一的做法,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经验、动态调整。我们将根据熔断机制实际运行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机制。
那么,证监会这个表态将如影响市场?本号观点如下:
1、大股东、董监高通过大宗交易、协议转让减持,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市场的压力。但这无法禁止这些人在二级市场上的直接减持。即便要求他们必须通过大宗交易、协议转让,也不过增加了减持的一个交易环节而已。找到一个接盘的公司,然后到二级市场再次转让,易如反掌。因此,目前证监会的和记娱乐手机的解决方案不足以解决大股东跑路的问题。
2、很明显,证监会现在不愿意废除刚刚设立的熔断机制。其实中国股市的风险不在熔断制度,熔断制度固然有降低市场流动性的缺点,但给管理层出政策预留了时间。在政策市的大背景下,还是对股市有利的。
3、最新的消息:央妈也来帮忙,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今日将进行13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这对于股市是比较好的消息。
结论:如果管理层不在“大股东、董监高”减持上拿出实招,比如强令禁止减持,延长禁售期,或者在印钱在二级市场上买买买,那么减持压力将摧毁市场。目前看,管理层可能采取倡导禁售,上市公司自愿响应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没有实际约束力,效果有效。
市场反应:深沪股市今天开盘再度大跌,上证指数开盘为3196.65点,跌幅3.02%。(来源:刘晓博的博客)
苏培科:中国股市“不作为”的熔断机制
2016年1月1日熔断机制在a股市场正式生效,结果在今年的第一个交易日(1月4日)就给中国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的熔断机制教育课。沪深300指数在午后开盘不久就触及了5%的熔断阈值,两市暂停交易15分钟;恢复交易之后,该指数迅即奔向7%的二次熔断阈值,股票出现大面积跌停,迫使a股市场提前鸣锣收市。
此次暴跌在我看来无非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是,监管层和交易所对熔断制度准备不足,首次熔断后有关部门的不作为反而加剧了市场的恐慌。监管层推出熔断机制初衷是好的,是希望用保险丝机制来稳定投资者情绪,缓冲市场的剧烈波动。但这一机制发挥效应的前提是在第一次熔断的十五分钟期间,监管层和交易所应该查明暴跌原因,并给市场一个说法,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比如保险丝原理,如果还在漏电,新的保险丝肯定还会烧断和跳闸。或许是第一次正式触发熔断机制,监管层和交易所缺乏经验,熔断后像往常一样没有任何反应,结果短期冻结流动性只会加剧市场的恐惧,使得抛压堆积,恐慌情绪后延,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波动。
二是,随着1月8日5%以上大股东不得减持的禁令到期日迫近,市场担忧情绪蔓延,元旦过节期间监管层又没有给出合理的预防措施,市场悲观情绪得以蔓延,再加上熔断机制的使用不当,导致熔断机制背上黑锅。
其实,a股市场和国内投资者在经历了2015年的跌宕起伏之后,市场信心、投资者情绪和股市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2016年的a股市场人们普遍持谨慎态度。
尤其是2016年1月8日到期的大股东减持禁令让投资者普遍担忧。据中金公司测算:2016年1月份股东高管潜在解禁总规模达1.55万亿元人民币,排除禁令期增持的1400亿元及不受禁令限制的小股东3200亿元,预计1月份来自于大股东和高管的限售股解禁规模为1.1万亿元左右,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5.2%;一季度大股东和高管的解禁规模接近1.5万亿,占自由流通市值的7.1%。
如此大规模的解禁潮对目前孱弱的a股市场可谓雪上加霜。虽然有很多大股东不会减持,但在解禁令期满前很多5%以上的大股东采取了预约减持和协议转让,这让未来的市场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毕竟刚刚建立起来的供需平衡被打破了,如果没有更多的增量资金进来,减持潮加注册制ipo会导致中国股市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将使a股市场再次进入寻找新平衡的艰难历程。
看看2007年之后那轮漫长的熊市调整,其实就是全流通改革后遗症的消化期。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夕,a股市场流动性只需要支撑三分之一的流通盘,到2007年之后陆续开始要支撑全部的股份,三分之一的流动性显然难以支撑,尤其在这个阶段a股市场还采取了加大ipo供给的方式制造了更多的潜在流通股,到2010年底沪深两市的总市值已经达到26.54万亿元,其中流通市值19.08万亿元,较股改之前的1.43万亿元增长了13.34倍,随着限售股的陆续解禁,流通市值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导致中国股市在不断下挫中寻找新的平衡点。直到2014年阴差阳错地被杠杆资金填补了股权分置改革后遗症的流动性缺口,a股市场才刚刚实现了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的动态平衡,结果在今年上证综指5000点附近,监管部门加大了超级大盘股的ipo供给和采取了行政去杠杆,再次打破了市场的流动性平衡,后来在股灾期间为了应对股市暴跌,对5%以上的股东采取了6个月以上的紧急锁定,又再一次缩小了流动性的需求和市场供给量,直到现在又刚刚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平衡,但1月8日解禁令到期,股市流动性的平衡将又被再次打乱。
如果不能有效吸引新的流动性进入,监管部门继续加大去杠杆的力度,ipo加大供给,只会对a股市场造成灾难性的调整。如果能够有效重视流动性失衡和预防解禁令造成的危害,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限售股可以采取二次发售机制)和大力推动增量资金入市,避免让a股市场再次陷入沼泽地,也避免让注册制陷入尴尬,其实目前的a股市场确实也需要新鲜血液和优质上市公司,但前提是需要流动性支撑,同时也需要市场积极配合,如果市场萎靡不振再好的股票也独木难撑。(作者系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