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贷投放情况: 工商银行:前三季度新增贷款2.2万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增加超过8100亿元,绿色贷款较年初增长约9500亿元,增幅34.0%。 农业银行:前三季度新增贷款2.2万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增加3730亿元,绿色信贷余额增加8957亿元。 建设银行:前三季度新增贷款2.1万亿元,普惠金融贷款近2.3万亿元,绿色贷款近2.6万亿元。 中国银行:前三季度新增贷款1.69万亿元,科技金融授信余额超过1万亿元,绿色信贷增长约36%。 交通银行:前三季度新增贷款6444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幅达到21.87%。 邮储银行:前三季度客户贷款总额达7.15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77万亿元。
2. 重点领域支持: 制造业:多家银行加大对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余额均突破2万亿元。 绿色金融:各银行积极支持绿色项目,工商银行绿色贷款增长约9500亿元,增幅34.0%;建设银行绿色贷款近2.6万亿元,增幅32%。 普惠金融:普惠贷款余额显著增加,工行普惠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量超4100亿元,增幅37.6%;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近2.3万亿元,增幅22%。 乡村振兴: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在“三农”领域持续发力,农业银行县域新增贷款超9000亿元,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77万亿元。
3. 政策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推出多项政策,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等,进一步支持经济稳增长。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
通过这些措施,六大行在2022年前三季度显著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实体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健康。国有六大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邮储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截至2024年10月30日,国有六大行三季报悉数披露。据统计,这六家银行今年前三季度合计盈利10594.44亿元,显示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态势。其中,工行、农行、建行、中行、交行和邮储银行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90.25亿元、2143.72亿元、2557.76亿元、1757.63亿元、686.9亿元和758.18亿元。除交行外,其他五家大行均实现归母净利润正增长。
在支持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六大行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将信贷资源更多投向绿色、普惠、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例如,工行前三季度制造业、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普惠、涉农等领域贷款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农业银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人民银行口径)余额为4.59万亿元,年增量突破万亿元,余额、增量保持同业首位。中国银行科技金融贷款新增4017亿元,较年初增长27.24%,授信客户数增速超过35%。邮储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超8.7万户,融资余额突破480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40%。
为提升银行的稳健经营能力,财政部正在推动为国有六大行注资。此举旨在通过资本杠杆效应增强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并支撑宏观经济的回暖及市场信心的提升。目前,这些银行的经营和资产质量稳健,资本充足。注资着眼于未来的需求,因为商业银行面临净息差缩窄的压力,贷款和投资增速可能超过净利润增速,影响资本内生性补充能力。
随着货币政策空间打开,未来可能进一步降息,对银行的净息差可能产生压力,进而影响银行roe及资本内生增长速度。因此,有必要提前为六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以维持其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国家计划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等方式,对六大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这一措施前瞻性考虑了银行未来资产增速、风险资产增速可能超过资本内生速度的情况。目前六大行资本充足,资产质量稳定,拨备充足。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旨在提升银行稳健经营能力和信贷投放能力,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国有六大行在支持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金融体系的支柱作用。未来,随着信贷结构的持续优化和资本实力的不断增强,六大行将继续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共筑美好未来。